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7月, 2025的文章

觀元辰故事|從黑暗中的奔跑到與自己重逢後的自我重建

圖片
「我只是想穩穩地,把這個小事業做下來。」 這句話,是小珍進入元辰宮前的心聲。 她在黑暗中奔跑,來到破敗的小木屋,看見自己潛意識裡的脆弱與渴望,也開始修復內在的力量。 這篇故事不只是療癒,更是一場與自己重逢的旅程。 👉完整故事與更多療癒歷程:https://metelsa.weebly.com/20491266962592520107/7629943

觀元辰故事|一張餐桌,喚醒真正的自己

圖片
  催眠不只是看見畫面,而是喚醒自己人生劇本中的主角。 透過催眠探索中的潛意識畫面,一位男性個案逐步走入一連串不尋常的場景——陌生的大樓、模糊的餐桌、寬敞的房子與乾淨的後院。他原本以為自己只是「想試試看催眠」,但過程中卻一層層揭開卡住已久的原因:不是沒有方向,而是被錯誤的劇本綁住,以至於忘了把自己寫進自己準備努力的人生裡。 這不只是一次催眠導引,更是一場重新選擇自己人生的覺醒旅程。 直至走進元辰宮才明白:我並不匱乏,只是沒開始 小霖覺得,打從退伍後,自己便開始渾渾噩噩地度日,一晃就是多年。身邊的朋友們一個一個功成名就,只有他仍一成不變。面對多年來的低落與停滯,他說不上來為什麼會這樣。 他明明知道自己不滿現狀,卻不覺得能改變什麼,只是不斷混日子、迴避改變。 進入潛意識畫面中,他看見自己坐在餐桌上,一群人正在熱烈交流,話題與目光都包圍著鄭董-小霖心中的事業成功的象徵人物。他說:「他好像很強,但我就是聽不懂。」 這段畫面宛如對人生的隱喻「渴望成功、渴望模仿別人」,但也明白的呈現著在催眠經驗中一再看見的真理:只要不是真正從自己內心萌發的,始終無法成為啟動自己的真正動力。 內心的怒火引燃的劇本:四十歲還在迷路,五十歲悄然死去 在催眠中,他看見自己40多歲時的生活中,每天都是在茫然中度過,直到50歲時,看不見任何畫面的他,他驚覺自己已離世,沒有留下任何痕跡。 這個畫面震撼了他。他說:「我以前是有夢的,但… 👉 完整故事請見 MetElsa 主站: https://metelsa.weebly.com/20491266962592520107/7863342 《MetElsa 工作室》觀元辰・催眠・塔羅・圖卡・釩排列・靈氣・小人偶萬物排列 粉絲專頁|MetElsa 夏佩菁 #催眠探索 #觀元辰 #潛意識療癒 #元辰宮 #人生方向 #內在覺醒、#MetElsa工作室 #催眠引導 #情緒療癒 #人生劇本

催眠故事|發生改變當下:你值得自己看見的未來

圖片
Elsa工作手扎04|蘭音的催眠之旅,是一場從前世記憶走進自我信任的歷程。 她在那扇門前拉扯,最終選擇了前行。 前世的回音,是現在選擇的起點 蘭音曾有前世回溯的經驗,一世是被孤立的和尚,一世是困在宮中的公主。那時,她尚未明白催眠可以探索更深層的意義。她只記得,那些經驗讓她與宗教產生連結,也開始相信自己的喜好可能與靈魂歷程有所關聯。 這次催眠探索,她不再回望過去,只想確認此生。她說:「那些過去的我,都是被愛著的,一直到死都是。」所以這一次,只想知道:這一世的她,是不是也一直都被愛著?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道在害怕與渴望之間拉扯的門 每次的探索開始前,我通常會應用ESP連結訊息,以期快速了解個案狀態。連結蘭音時,我看見了一幕清晰的畫面:幾階階梯之後,是一扇白色印有花朵的門。童趣的外觀與背後的漆黑形成對比,象徵著蘭音內在的拉扯。 核對時她坦承:「我非常想進入療癒工作,也非常害怕自己做不到。」這次催眠,就是她願意面對這份拉扯,並做出選擇的起點。 白霧中她遇見耶穌,我們都笑了 在催眠態中,她走出白霧,看見耶穌。她問:「我該跟誰學催眠?」 耶穌回:「跟眼前這位學就可以了啊!」 我們都笑了。 那一刻,蘭音放下心中大石,決定信任我;而我,則感謝耶穌在百忙之中幫我招生。順帶一提,這一班催眠班已在5月結訓囉。 自立的記憶,成了自信的力量來源 個性溫柔、形象甜美,是我對蘭音的第一印象。但在催眠中,我看見她內在的堅毅。 當我引導她回到最有自信的時刻,她看見了高中時選擇離家自立的自己。她牽起那雙不被家庭控制卻堅定自信的手,聽見那個自己說:「去做吧。」 這簡單的三個字,讓她的勇氣瞬間回來。她知道,自己可以重現過去那份為自己選擇的力量。 未來學習的場景裡,她散發著令人感到安定的安全感 她看見自己在學習催眠,速度快且被理解;她甚至感受到未來的自己散發著安全的能量場。她說:「信任是可以練習的。」 這句話,徹底消除了她對於找不到個案與工作場地的恐懼。 催眠中的個案練習,教會她自我價值與界限 她看見學成後的自己正在練習,分別為男友、好友、母親進行催眠: 男友給她90分:「妳做得很好!」 好友只是捧場、不願深層探索,最終無法進入狀態。 母親雖進入催眠,卻希望她替別人解決問題。當她以違背助人原則拒絕,卻換來母親不滿。 她說:「我的工具是有價值的,我有權選擇如何使用它。」 催眠隨後帶她看見第一個收費個案——處...

走過那道門|其實,我們時刻都在學著怎麼愛

圖片
每段關係都有說不出口的部分,而有些話,是長大後才懂得它的重量。 第二封《微光信箋》中,我書寫我與爸爸、媽媽的記憶——摔車的背影、悄悄話裡的柔軟、學著改變語言的自己。 這封信不只是記憶整理,更是一次深層的自我療癒。如果你也正在走過一段沉默中的旅程,希望這份文字能成為你的陪伴。 親愛的你,這段時間,好嗎? 前些時日發出第一封信後,便有人悄悄回信,有人問我想不想聊聊,有人回應著相同的感受。 那些訊息都讓我感動,也深感珍貴。我想,便趁著這一封信說聲謝謝;不只是因為有人和你一樣願意等我、聽我,也謝謝你讓我更確定: 「文字,是我最喜愛的抒發管道,也是我願意重新回來的支持。」 當我在文字的世界時,它不急著回應,也不要求結論, 而是允許我在每個當下,自在地遨遊,也能只是找個角落待著,就像一個永不打烊也不存在干涉的空間,讓我感受到自由的微風。 今天,我想打開這一扇門--關於我與父母的記憶。 我喜歡回想過去,卻有些人勸說「不要活在回憶裡」。我不認同,因為每次回望,我都能重新解讀那一刻,我明白,在回憶中不見得能得到力量,也可能同時會喚醒傷痛,但我總能從中感受到一種連結:「我沒有忘記你,我仍與你有聯繫。」 這份安慰,就彷彿有個長久陪伴在身後的人,靜靜將我攬在懷中後,傳入心中的一句低語。 小時候的爸爸:那個什麼都辦得到的人 小時候的我,覺得爸爸是世界上最神奇的人。 我從不問他怎麼做到,只知道:「只要我說,他就一定會實現」。他是我心中的魔法師,縱使不擅表達,卻有著十分細膩的心。我時常拿他的害羞來開玩笑, 而他,也總是在我笑到喘不過氣時,趕緊抓著這個瞬間笑著逃離。 應該是在國中時期的某一天,我忽然覺察:為什麼我能讓朋友笑開懷,卻沒能為家裡也添些歡樂?那個念頭出現以後,我開啟了「彩衣娛親」的模式,也因此能夠看見他們發自內心開懷的笑,還有一再上演著笑到無力、卻逃不了的場景。 我好感激那個決定,因為,它拉近了我和父母的距離。 媽媽的悄悄話:在沉默中懂得柔軟 多年後,印象是在媽媽離開的前三個月左右, 我們聊了一場悄悄話,是她從前不曾說出的困境,也談到她那看似堅強下的脆弱。那一刻,我懂得:她不是我以為的那個「什麼都不怕的母親」,她只是努力地保護自己,也是個會害怕的小女孩。 那天的談話,讓我明白:愛不總是表面的堅強,有時它是一種沉默的堅毅。 我們都在學著怎麼愛 我們生長在一個不擅長說愛的時代。期待與責備總是...

觀元辰故事|他說他沒做過夢,其實他深藏不露的愛早在潛意識留下痕跡

圖片
他說他沒做過夢,但我知道他只是習慣不去記得 「我沒做過夢。」凱恩木然地說著,像是在陳述一件與他毫無關係的事。而我明白,這代表潛意識想捎給他的每個訊息,都被他忽略了。我也清楚:他不是沒有夢,不過是總在嚴格要求自己不需在小事上費心的日子裡,被迫習慣罷了。 不用表現任何情緒時,才能好好休息 某次員旅時到訪過的那片沙灘,讓他得以在溫和的陽光下,穿著海灘褲、赤裸著上身,享受著一種從繁忙日子裡被救贖的鬆弛感。凱恩讓自己就這麼坐在沙灘上,不確定當時的自己是在看著椰子樹搖曳,還是在貪圖那可以不必帶有特別表情與動作的休閒,竟讓他只是靜靜地坐著、放空,便感受到對他而言十分珍貴的身心放鬆。 「那個樣子,是你喜歡的嗎?」我問。他點點頭,說:「喜歡。」凱恩向著那個坐在沙灘上的自己說出:「你辛苦了。」那個他眼中帶著懂得且釋然的和凱恩對上了眼,並輕輕點了點頭回應。 很多時候並不是沒有感覺,只是不習慣說出來 凱恩順著海的方向前進,一路上有著灑在腳邊的陽光陪伴著,遠方的椰子樹仍在搖晃著。停下腳步說著「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,和剛才差不多。」的凱恩,表現出來的是他沒有將元辰宮當成前進的目標,想貪婪的享受著這份難得的無憂。 在潛意識的解讀中,話裏話外我聽見的不是「沒有感覺」,而是「我還不習慣說出來」或是「我不知道該怎麼說」的思量。表面上看來他停止不動,然而,這只是在掩飾他動在裡面、不輕易表露的習慣。 在心中總有著渴望卻不敢依靠的象徵 再次移動腳步的凱恩,是被椰子樹吸引的。走近後伸出手摸了摸樹皮,粗糙的觸感才讓他發現:原來那是棵榕樹。而不容易有感覺的他,正是因接收到榕樹召喚,才能感受到榕樹散發的安心及沈穩。 我知道,那不只是一棵榕樹,而是他的內在投射出的某個「終於可以靠近」的象徵。凱恩的內心,盼望著能夠擁有照顧著身邊所有人的能力,可惜,他不確定自己做的,在他人眼中是否足夠好。於是,他只能試著從和他相似且表現優異的善良夥伴身上,暫時地假裝自己找到值得依靠的靠山,好讓自己在轉個不停的忙碌裏,竊取些許時間供他喘息。 響往安靜與自由的出口 榕樹裡有一道門,通道狹窄,凱恩好奇地進入,發現盡頭接通一處約十層樓高且十分寬敞的洞穴。他說:「這裡很安靜,有水氣瀰漫的感覺。」、「空氣是甜的,走在這裡很舒服。」 或許,總是將行程安排到席不暇暖的他,只是單純地想用超過負荷的忙碌,為自己在生活中,換來一些能夠好好安靜休息的一刻。 離開...

觀元辰故事|她走進一棟教堂,才發現婚姻裡沒有自己的位置

圖片
透過催眠中的潛意識畫面,一位女性意外發現自己早已為婚姻犧牲太多,連內在的房間都沒有自己的位置。這不只是一次應用催眠的觀元辰探索,更是一場找回自己的旅程。 那一天,她說:「我只是想試試看。」 擔憂著婚姻走到盡頭的小君,螢幕中的眼神仍可看出她的緊張。「希望透過觀元辰,找到能努力和丈夫和諧共處的方法,讓家庭更完整,不要走上離婚這條路。」她說。 進入元辰宮前,小君看見自己躺在家裡的床上發呆,什麼都不想的輕鬆模樣。她不懂:這正是潛意識希望她進入探索時應有的最佳狀態。 滿懷期待地奔向一段溫柔出發的道路 進入後的小君,開著紅色跑車穿過一條兩旁有整齊綠樹,由白色石頭鋪成的道路。她說「雖然路有斜坡,卻讓她感到輕鬆,甚至興奮。」 一棟像極了教堂的白色建築,佇立在路的盡頭。簡樸的木門、淺藍色的窗簾,整體很乾淨,甚至帶著不言而喻的「聖潔感」。 這,就是小君的元辰宮。 客廳:讓人不自在的卡位感 綠色沙發和木桌擋住了動線,讓小君忍不住伸手挪開。 意象看見這個「有點卡」的狀態,對應著小君生活裡的不順暢。這份不自在感,也體現在和朋友相處之中,因為小君害怕說話直接會不小心刺傷別人,所以多數選擇乾脆閉嘴。也因如此,養成小君默默聆聽、默默承接,從不說出自己需要的習慣。 調整動線及擦去蜘蛛網。她說:「有種塵封的心好像被打開的感覺。」 臥室:婚姻裡沒有自己 臥室裡一片零亂、擁擠,放著雙人床、孩子的滑步車、老公的衣櫥和錢包。 我問小君:「妳的東西在哪裡呢?」 她愣住了,趁著沉默的時間掃射整個屋子之後,無力的回答說:「好像…沒有。」 小君的內心,早已被婚姻中的妻子與母親的角色填滿,在應負的責任中,她連個安放自己的位置都沒有。意象清楚的說著這間沒有門、也沒有窗的臥室,直白的展示著小君沒辦法拒絕,也無從表達的困境。 在我感受到一種「鐵了心想做什麼」的情緒中,她開口問:「我是不是太習慣當別人的角色,忘了我是誰了?」 我協助小君將臥室佈置成屬於她和老公的空間,也特別用小了心機,重點佈局成能讓彼此再次面對這段關係的樣子。 此時,窗戶出現了,窗外的溫暖、明亮,取代了原先的雜亂與陰雨。  「催眠到底能做什麼?」每個故事都有著不同的回答 陪伴小君的探索中,沒有大哭的情節,也沒有戲劇性的場面。 她只是靜靜地看見了自己的房子——亂了、擠了、卡住了。然後,一點一點重新整理。並在整理的過程中,得到了專屬於她的體悟。 催眠不僅僅...